2025-02-28(養成365-59)
2025-02-28(養成365-59)
《言行不一:人性的盲點與自欺欺人》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不要聽一個人說什麼,要看他做什麼。」這句話揭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 —— 《許多人嘴上說一套,行為卻是另一套》。當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種矛盾遍佈在社會的各個角落。
有人說自己痛恨家暴,卻依然選擇留在施暴者身邊;有人聲稱自己鄙視詐騙,卻又樂於參與詐騙行為;有人批評惡劣的老闆,卻仍然心安理得地為其效命。這種「言行不一」的現象,不僅反映了人性的盲點,也揭示了某些人的自欺欺人。
家暴受害者的矛盾:厭惡卻不離開
當一個家暴受害者被問及:「你為什麼願意忍受對方的暴力對待?」她可能會回應:「我也討厭他打我,但我離不開他。」她的話語中充滿了矛盾,因為如果她真的討厭這種暴力,她理應選擇離開。
然而,她卻用各種理由說服自己留下,比如「他有時候也對我很好」「孩子需要完整的家庭」「他說他會改」。這樣的想法,讓她成為家暴持續的共犯,甚至助長了施暴者的氣焰。她的行動,其實比她的話語更能揭露真相 —— 她選擇了容忍,甚至支持自己繼續接受這種傷害。
詐騙的共犯:厭惡卻參與
詐騙行業最常見的話術之一是:「放著錢不賺,要跟誰過不去?」即便是一個曾經痛罵詐騙的人,當他看到「穩賺不賠」的機會時,他也可能選擇加入。他可能會對自己說:「是對方貪心,不是我強迫他們的。」於是,他將自己包裝成一個「無辜的參與者」,甚至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然而,事實是,當他選擇加入詐騙,他就已經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詐騙的一部分,甚至成為詐騙的推手。
員工與惡劣老闆:以為無關,卻是幫兇
在企業環境中,我們也經常看到這種現象。一些員工明明知道自己的老闆品行不端,行事極端,甚至涉及非法勾當,但他們卻安慰自己:「我只是個領薪水的員工,老闆的行為與我無關。」然而,他們的每一次配合、每一次執行,都在幫助這個老闆繼續他的惡行。他們自以為只是「工具人」,但實際上,他們就是幫兇,為虎作倀。
當你的行為出賣了你的信念
這些例子都顯示出一個可怕的事實:當我們的行為與我們的言語不符時,最終決定我們立場的,永遠是我們的行動。
• 你說你痛恨家暴,卻選擇留下,那你就是在支持和默許暴力在你身上繼續發生。
• 你說你討厭詐騙,卻選擇加入,那你就是接受和認同自己成為詐騙集團的一員。
• 你說你不支持不公不義,卻選擇為惡人效力,那你就是默許和支持犯案者的共犯。
許多人以為自己仍站在道德制高點,卻沒發現自己的行為早已將他們拉進深淵。他們覺得自己只是「身不由己」,但事實是,他們的選擇,已經讓他們成為同路人。
如何避免成為共犯?
1、行動比言語更重要
別只靠言語表態,真正的立場來自你的行動。當你發現自己陷入矛盾時,問問自己:「我的行動是否支持了我所反對的事情?」
2、不要合理化自己的錯誤
別用「這是不得已的選擇」來為自己開脫。如果你真的不認同某件事,那就應該勇敢拒絕,而不是找理由讓自己心安理得地參與其中。
3、學會承擔選擇的後果
你有權選擇,但你的選擇會帶來後果。如果你選擇留下、參與、服從,那你就應該承認自己的立場,而不是一邊說「這是錯的」,一邊行動與之相反。
總而言之,人性往往充滿盲點,而其中最可怕的一種,就是「嘴上說不,行動卻在默許」。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行動,才是決定我們立場的真正標準。 當你發現自己正在為邪惡開脫、正在為惡人效力、正在參與你口中「痛恨」的行為時,你就該意識到:你,已經和他們是一夥的了。
(東翰每日文章的分享 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