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3(養成365-62)
2025-03-03(養成365-62)
《社交平台的PO文,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
有學生問到:「老師,在社交平台上幾乎都只出現自己的自拍照或是拿著自家產品的自拍照,甚至會突顯自己身材(尤其是胸部)的照片,而很少有和家人的合照或是和夥伴們的合照,也很少有自己的生活照片分享(或是旅行時的景點照片分享),請問:這是哪一種社交行為,這樣的人通常有著什麼樣的人格特質呢?」
老師回答:「其實,社交平台就是透過他們對生活價值觀和內容的展示,以便讓你了解他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氣質和內涵)的一個工具。凡事沒有好壞或是對錯,這就是他們展現自己的方式。」
這類社交行為可以歸類為 「自我呈現」(Self-Presentation) 和 「策略性自我推銷」(Strategic Self-Promotion),但它的動機可能有多種層面,包括 「社交認可需求」(Need for Social Approval)、「個人品牌經營」(Personal Branding),甚至 「吸引異性或建立吸引力資本」(Attractiveness-Based Social Capital)。
這類行為的特點
1、高度聚焦於自身形象
• 發文主要圍繞個人,而不是與家人、朋友或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
• 選擇性地分享照片,以突出自己的外貌、身材(特別是胸部)或產品。
2、較少生活紀錄
• 這可能表示他們對社交媒體的使用較具目的性,而不是單純分享生活點滴。
3、可能傾向建立個人品牌
• 若經常搭配產品,可能是為了銷售、建立影響力、經營社群形象。
可能的人格特質
這樣的人格特質可能包括:
1、高度自戀(Narcissism)
• 研究顯示,喜歡分享自拍、身材照並刻意強調個人魅力的人,往往有較高的自戀特質。
• 他們可能渴望他人的關注與讚美,並透過社交媒體來提升自我價值感。
2、高度自我監控(High Self-Monitoring)
• 這類人擅長調整自己的形象,以符合特定受眾的期待。例如,若目標是吸引異性或建立性感形象,他們會刻意突顯身材優勢。
3、較高的外向性(Extraversion)
• 外向的人通常更傾向在社交媒體上表現自己,並希望透過與大眾互動獲得社交能量。
4、較強的工具性社交行為(Instrumental Social Behavior)
• 他們的社交媒體使用可能是為了特定目的,如商業、影響力經營、吸引關注,而非純粹的個人分享。
5、可能較低的「親密需求」(Need for Intimacy)
• 若較少分享與家人、夥伴的合照,可能表示對親密關係的公開呈現需求較低,或者他們更偏好維持個人形象,而非展現多面向的生活。
可能的動機
1、吸引異性或增加魅力資本
• 透過展現身材來強化吸引力,進而獲得更多關注與互動。
2、個人品牌經營
• 若是創業者或銷售者,他們可能透過這種方式建立影響力,使自己與產品形象緊密連結。
3、渴望社交認可
• 透過高互動性的內容(如自拍或性感照)來獲取讚美,增強自我價值感。
可能的影響
• 正向影響:增加社群影響力,提高個人品牌價值。若運用得當,可能帶來商業成功或社交資本的提升。
• 負向影響:若過度依賴社交媒體上的回饋(如讚數、留言),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可能會遭受刻板印象影響,導致他人對其社交行為產生偏見。可能難以建立深層次的社交關係,因為內容過度圍繞「外在形象」而非「真實生活」。
這類行為本身無好壞之分,關鍵在於其動機與長期影響。如果是刻意經營品牌,這可能是一種有效策略;但若是過度依賴外界回饋來獲取自信,則可能需要平衡虛擬與真實的自我價值感。
(東翰每日文章的分享 202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