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4(養成365-73)
2025-03-14(養成365-73)
《從「生存技能」到「享受生活」:兩個世代的差異與父母的教養思維轉變》
過去的人:「如何可以生存」的技能累積
在上一個世代,生存是一場競爭,無論是戰後經濟復甦的年代,或是科技尚未高度發達的時期,人們需要掌握各種「生存技能」來確保自己和家人能夠安穩度日。例如,學會務農、手工技藝、經商智慧,甚至在職場上從基層一步步爬升,靠著勤奮、節儉和長期累積財富,才能改善生活。這個世代的價值觀是:「努力工作、腳踏實地、積累資源」,相信只要足夠努力,就能創造出安全感與穩定的生活。
現在的人:「如何享受生活」的技能學習
然而,當上一代人透過努力累積財富,並希望讓子女擁有更好的生活時,這一代年輕人已經不再需要擔憂生存問題,而是專注於如何「享受生活」。這並不是說他們不願意努力,而是他們的努力方向與上一代完全不同。現代社會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科技發展讓生活變得便利,許多年輕人更重視心理健康、旅行體驗、個人品牌經營、興趣發展等,而非單純地累積財富。他們追求的是「如何活得更精彩」,而不是「如何確保不挨餓」。
這也反映在現代人的消費行為上,過去的人傾向於儲蓄與投資房地產,而現在的年輕人則更重視體驗消費,如高級餐廳、精品旅遊、藝術投資,甚至是個人價值的實現,如創業、自由職業、社交影響力的建立等。
兩種價值觀的差異,如何影響親子關係?
當這兩種價值觀相遇,特別是來自「富養」家庭的孩子,父母往往會有這樣的疑問:「我們辛辛苦苦打拼出來的財富,為什麼孩子們不像我們當初一樣努力?他們會不會太過於享樂,而忽略了努力的重要性?」這種擔憂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上一代人習慣透過「吃苦耐勞」來獲得安全感,而新一代則透過「創造價值」來獲得快樂。
然而,這並不代表新一代沒有努力的精神,而是他們的「努力方式」不同。他們的競爭環境不再是單純的勞動力或經驗積累,而是創意、創新、個人品牌以及AI時代的應變能力。他們擅長運用網路、社交媒體、數位經濟來創造新的財富形式,而這些技能,正是現代社會所需的。
父母該如何調整對「富養子女」的看法?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夠真正承接自己的資產與智慧,而不只是單純的「享受」,那麼以下幾個觀念轉變是必要的:
1、「富養」不只是物質上的滿足,更是視野與思維的養成
很多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卻沒有給予他們真正的財商教育與人生規劃能力。與其單純地提供金錢,應該更重視如何讓孩子理解「金錢的運作方式」,包括投資、風險管理、創業思維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接住這份財富,而不會變成單純的消費者。
2、教導「價值創造」的能力,而非「純粹消費」的習慣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你擁有的資源,如何能夠幫助世界變得更好?」這可以是透過創業、社會影響力、慈善事業,甚至是投資於有意義的產業。這樣的思維,能讓孩子從「享受生活」轉變為「創造價值,享受成就」。
3、培養「責任感」與「使命感」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參與家族事業、投資管理、公益活動等,讓他們理解擁有財富不只是享受,還有「管理、創造、回饋」的責任。當孩子對自己的影響力有所認知,他們才會更珍惜所擁有的一切,而不是單純地揮霍。
4、理解新世代的「努力模式」
新時代的競爭已經不同,AI時代的來臨意味著「自動化」正在取代傳統的勞動價值。孩子可能不再需要像過去一樣日夜加班才能賺錢,而是透過智慧選擇投資、創建自媒體、發展個人品牌、運用AI來提高效率,這些都是他們的努力方式。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發展符合時代趨勢的能力,而不是強迫他們用「舊時代的方式」來證明自己。
讓孩子不只是「會花錢」,而是「能創造價值」
總而言之,富養孩子並不等於讓他們變得懶惰或過度享樂,而是應該讓他們具備「善用資源,創造價值」的能力。上一代努力累積「如何生存」的技能,這一代則需要學習「如何創造價值並享受生活」的智慧。兩者並不是對立的,而是應該融合——當孩子能夠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具備創新思維、財務管理能力、社會責任感,那麼這份財富才能真正地代代相傳,成為一種長久的影響力,而不只是消費的結果。
因此,對於這一代的父母來說,與其擔心孩子是否太過享受生活,不如思考:「我如何讓孩子學會運用這份資源,創造出比我更偉大的價值?」當這種心態轉變,才是真正成功的「富養」。
(東翰每日文章的分享 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