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4(養成365-104)
2025-04-14(養成365-104)
《台灣817萬受僱者與1500萬非勞動人口:未來經濟的隱憂與人民的出路》
根據主計總處的數據,台灣在111年的受僱人數為817.1萬人,但全台總人口數約2300萬,這意味著有約1500萬人並不屬於受僱工作人口。
這個數字引發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 這些非勞動人口如何維持生計?他們的經濟來源是否穩定?而台灣的經濟未來,又將受到什麼樣的衝擊?
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解析這個現象,並探討在現有政策可能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的情況下,人民是否應該自求多福,尋找自己的生存之道。
一、台灣1500萬非勞動人口,如何維生?
台灣的2300萬人當中,僅有817萬人是受僱者,其餘1500萬人若非失業,就是透過其他方式維生。我們可以將這1500萬人粗略區分為以下幾大類別:
1、退休與領終身俸族群
這一群體主要包括:
• 軍公教退休人員(領終身俸或月退俸)
• 勞工退休金與勞保年金領取者
• 自行儲蓄退休的族群
這群人雖然沒有工作,但仍有穩定的收入。然而,由於少子化與年輕勞動力減少,未來這些退休金與年金的財務負擔將加重,政府是否能夠持續提供,仍然是一個問號。
2、政府社會福利補助受益者
根據台灣現有的社會福利制度,許多非受僱者能夠透過政府補助來維生,例如:
• 低收入戶補助、中低收入補助
• 長照補助、身心障礙補助
• 育兒補助、學童營養午餐補助
• 失業補助
然而,這些福利的資金來源仍然來自於受僱者與企業的稅收,當受僱者數量減少、政府財政負擔加重時,這些補助是否能夠永續運行,值得思考。
3、未進入勞動市場的年輕人與學生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台灣的學齡人口(含大學生)約有300萬人,他們目前不在就業市場中。隨著少子化趨勢,未來進入勞動市場的年輕人將越來越少,這將影響台灣的勞動力供應與經濟活力。
4、家庭主婦(夫)與非正式就業者
這些人可能並沒有正式的受僱工作,但可能透過家庭支持或兼職來維生。近年來,台灣的斜槓經濟、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與自營業者比例上升,但這些人的收入不穩定,社會保障體系也未能完全涵蓋,風險較高。
二、台灣未來的經濟隱憂
從上述數據來看,台灣經濟未來面臨幾個重大挑戰:
1、勞動力短缺,經濟成長受限
當受僱人數僅佔總人口的約35%,代表每一名受僱者要負擔將近兩名非受僱者(退休族、學生、社福受益者等)。這種結構將會導致:
• 政府財政負擔加重,需要更高的稅收來支持社福體系。
• 企業面臨人力短缺,經濟成長動能下降,無法擴大產業競爭力。
• 年輕一代的經濟壓力上升,因為他們必須支撐日益擴大的非勞動人口。
2、高齡化與少子化,衝擊社會安全網
台灣正進入超高齡社會,未來退休人口將持續增加,而年輕勞動力的減少,會導致:
• 勞保年金財務惡化,可能面臨破產風險。
• 退休金制度改革壓力增加,可能導致延後退休年齡或減少給付。
• 醫療與長照支出飆升,政府財政難以負荷。
3、通膨與低薪問題,壓縮消費力
台灣目前的薪資中位數僅51.8萬元(約每月43,000元),而平均薪資69.3萬元(約每月57,750元)則被高薪族群拉高,代表:
• 大部分受僱者的薪資成長跟不上通膨,實質購買力下降。
• 企業獲利減少時,員工薪資難以大幅提升,導致低薪結構持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