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1(養成365-162)

2025-06-11(養成365-162)

2025-06-11(養成365-162)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們該如何正視台灣年輕人的勞動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在最近有關「引進外勞」的政策討論中,我們看到社會各界充滿兩極的聲音:一方面企業主訴求補充人力缺口,另一方面則是年輕世代質疑低薪化與職涯被壓縮的未來。

這個問題,不只是單一產業人力問題,更揭露出台灣年輕人所處的結構性困境:

我們正處於全球勞動市場的「夾縫地帶」——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一、國際比較:澳洲、越南與瑞士的勞動價值觀差異

今天我們的年輕人選擇前往澳洲打工度假,不是因為嚮往當地的農場生活,而是因為同樣是辛苦的工作,在那裡可以換得台灣三倍以上的薪資水準與更寬廣的自由。
• 澳幣月薪平均:台幣80,000~120,000元
• 台灣基層薪資平均:30,000~35,000元

反觀越南勞工來台灣,同樣是做工、照護、建設,卻因為母國薪資水平只有台灣的1/6,來台之後即使領取台灣的基本工資,也成為「提升家計」的最佳選擇。

而如果台灣青年有機會到瑞士打工,則會發現瑞士薪資是台灣的6~7倍,一樣是洗碗、搬貨,卻能領到折合台幣20萬以上的月薪。

這一來一往,形象地說明了我們目前所處的位置:

👉 我們嫌棄的工作,是別人夢寐以求的機會;而我們嚮往的收入,是別人基本生活的條件。

二、「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陷阱

在這種價值錯位的結構下,台灣年輕人正面臨幾個根本性的挑戰:

1、職涯信心崩解
很多青年覺得努力與報酬不成正比,進而喪失了對工作的尊嚴感與期待感。
2、選擇性懶惰或抗拒低薪產業
不是不願意工作,而是不願意接受「被低估」的待遇,形成產業空缺與勞動力不對稱。
3、錯估國際價值與自身定位
當我們不再願意從事某些產業,但又沒有足夠能力站上全球舞台,最後的結果只會是兩頭空:無法取代上層,也不願下沉挑戰。

三、台灣該如何正視這個問題?

(1)重新思考「引進外勞」的背後目的

與其思考外勞是「填補缺口」,不如思考:
• 為什麼台灣年輕人不願意做這些工作?
• 是待遇問題?社會尊重問題?還是制度性剝削?

👉 政府與企業若只靠「壓低成本」來維持競爭力,終將引爆社會不滿與勞資對立。

(2)打造可翻轉階級的職涯階梯

當農場工、照服員、外送員變成社會底層的代名詞,我們就錯失了產業升級的契機。反觀日本與德國,連修車工與電器技術人員都擁有完整的培訓與升遷制度,甚至能達到月入百萬日圓。

👉 如果今天的青年看不到努力之後的價值翻轉,他們只會逃出國外尋求肯定。

(3)強化國際勞動市場的競爭意識

不是要「拒絕外勞」,而是要有能力跟全球勞工競爭。

• 不只是英文能力,而是跨文化協作、遠距專案管理、平台經濟參與
• 把「只能外送」變成「懂平台運營」
• 把「只能打工」變成「有副業資產」

👉 不是台灣的年輕人不夠努力,而是「舊有的職涯框架」已經不再提供足夠的向上通道。

結語:從自身價值出發,才能擴大國際舞台

未來的台灣,將不只是面對外勞與本地勞工的競爭,而是全世界資源、技術、人才的流動與整合。

如果我們無法在制度上提供「勞有所得、努力有價值」的環境,那麼年輕人只會越來越遠離本地市場,追尋更公平的舞台。

引進外勞不是問題本身,如何提升本國青年的尊嚴與競爭力,才是核心解方。

(東翰每日文章的分享 2025-06-11)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